问题: 计量单位 尺
古代时候的计量单位“尺”所表示的长度和现在的“尺”表示的长度有什么区别吗?分别等于多少??
解答:
“尺”作为长度单位,最初可能出现在殷商时期,那时的“一尺”很短,还不到16厘米,接近现在的半市尺。 周朝人以手腕到胳膊肘关节之间的距离(也就是前臂长度)作为一“尺”。这也可以解释,前臂的两根骨头,有一根叫做“尺骨”。然而,人的个子有大小,前臂的长度自然也不一样。所以“周尺”其实是没有统一标准的。目前一般认为西周的1尺为20厘米左右。 到了东周以后,诸侯割据,长度单位也就更加混乱。从现在出土的文物和资料来看,整个东周时期,各国尺度分歧严重。有的地方(如齐国)还在沿用16厘米的殷商尺,中原地区大多数国家则是以约23.1厘米的为一尺。西边的秦国最初使用的尺有27.7厘米,在商鞅变法后,改用中原地区的尺,即一尺约长23.1厘米。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定位“一尺”的标准,沿用秦商鞅规定的23.1厘米左右,并颁行天下。从此中国有了全境统一的“尺”。
以后随着朝代更替,“一尺”的长度也在不断变化。例如东汉时候,一尺为23.3厘米。晋朝为24.2厘米。唐朝分大尺、小尺,大尺约30厘米,小尺约24厘米多。宋朝一尺为31.1厘米,元朝为37.4厘米。 到了明清时期,还同时具有营造尺、量地尺、裁衣尺三种尺寸单位,营造尺最小(将近32厘米),裁衣尺最大(34-35厘米)。 新中国建立以后,与国际接轨,正式规定1市尺为1/3公尺,即约33.3厘米。这就是我们如今使用的“尺”。
参考http://laiba.cga.com.cn/laiba/CommMsgs?cmm=53208&tid=2679660207991229410&ref=commmsgs-next-topic
版权及免责声明
1、欢迎转载本网原创文章,转载敬请注明出处:侨谊留学(www.goesnet.org);
2、本网转载媒体稿件旨在传播更多有益信息,并不代表同意该观点,本网不承担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
3、在本网博客/论坛发表言论者,文责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