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留学知识库

问题: 谈九成新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意义

探究诚信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意义

解答:

诚信是市场经济良好运行的关键因素之一。诚信的经济伦理性质世所公认,其经济规律性质却被忽视。实际上,诚信的经济规律性质不仅客观存在,而且是基本的和首要的存在。

在西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几百年的历史中,诚信问题一直困扰着社会大众。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早期阶段,诚信状况非常糟糕。马克思认为:“只要商业资本是对不发达的共同体的产品交换起中介作用,商业利润就不仅表现为侵占和欺诈,而且大部分是从侵占和欺诈中产生的。”因为,“占主要统治地位的商业资本,到处都代表着一种掠夺制度,它在古代和新时代的商业民族中的发展,是和暴力掠夺、海盗行径、绑架奴隶、征服殖民地直接结合在一起的;在迦太基、罗马,后来在威尼斯人、葡萄牙人、荷兰人等等那里,情形都是这样。”(《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369、370页)

到亚当·斯密时代,以英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取得长足进步,工业革命刚刚开始,诚信状况有了改善,但实际情况还是不能令人满意:经营者的利益与公众利益往往不一致,有时甚至相反。一般来说,经营者的利益在于欺骗公众。虽然经营者们很少聚到一起,但聚会时的谈话内容,不是阴谋对付公众就是筹划抬高价格。

马歇尔时代,西欧工业革命接近尾声,市场经济体制已相对完善和发达。与此相伴随,诚信状况有了很大改观。按照马歇尔的观点,贸易中的欺诈行为猖行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早期和经济不发达地区,一旦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尽管欺诈的机会并未完全消失,但抵御欺诈的力量还是在不断地发展壮大。

20世纪初,马克斯·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把新教徒的诚信拔高到宗教信仰的层面,虽有刻意美化之嫌,但他确实看到了诚信对经商成功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他在评价富兰克林一系列有关诚信的格言时说,当今资本主义经济可谓是广漠的宇宙,它对个人来说,是一种必须生活于其中的不可更改的秩序。只要涉足于那一系列的市场关系,资本主义经济就会迫使他服从于资本主义的活动准则。假如一个制造商长期违犯这些准则,就必然要被从经济舞台上赶下去。

西方学者们不断地关注和探讨着诚信问题,但其立论的基础都存在着缺陷,即使是经济学家也没有离开伦理学的范围。虽然马克斯·韦伯意识到了经营者遵守诚信原则的外在强制性,但他最终还是没有将其上升到经济规律的高度。

恩格斯看待诚信问题的角度和定位截然不同于资产阶级理论家,他在人们感到困惑不解之处发现了诚信的本质:诚信首先是现代经济规律,其次才表现为伦理性质。1886—1892年,恩格斯为《英国工人阶级状况》的美国版、英国版和德国版写了三个序言,三者都贯穿一个思想——诚信是现代经济规律之一。他认为:“现代政治经济学的规律之一(虽然通行的教科书里没有明确提出)就是:资本主义生产愈发展,它就愈不能采用作为它早期阶段的特征的那些琐细的哄骗和欺诈手段……的确,这些狡猾手腕在大市场上已经不合算了,那里时间就是金钱,那里商业道德必然发展到一定的水平,其所以如此,并不是出于伦理的热狂,而纯粹是为了不白费时间和劳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第368页)

纵观诚信问题研究的历史,我们不能不说这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一个重要创新。从现代经济规律层面定位诚信的重要意义在于:第一,遵循了实事求是原则。诚信的存在性质和作用性质决定了它首先是经济规律,然后才衍生为伦理原则。从认识论角度看问题,这是恩格斯的创新。第二,帮助我们正确认识经营者的经营活动。经营者从不诚信到诚信的转变,不是良心发现,而是随着市场竞争机制不断健全,企业生存、发展、获利的巨大压力迫使他不得不如此。第三,正确认识消费者的权利和作用。在市场经济活动中,消费者通过购买行为对经营者的诚信作出判断。经营者不诚信,消费者将会以不购买的形式宣告经营者经营活动的失败,并最终导致企业破产。第四,正确认识市场经济运行秩序的前提条件。诚信决不是外在于市场经济运行过程的良好伦理愿望,而是内在于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之中的客观因素,是市场经济良好运行秩序所必需的前提条件。第五,作为经济规律的诚信具有独特的社会作用。它可以减少甚至消除经济领域或由经济领域引发的社会磨擦,缓解社会冲突,维护社会稳定。

恩格斯的创新令人振奋,也使我们得到深刻的启发和教益。仅从认识论角度来看,恩格斯实现了三个方面的超越:首先,从市场经济运行的客观需要而非从经营者的内心世界看待诚信。诚信是市场经济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没有诚信,就没有健全、发达的市场经济。其次,市场经济是赢利经济,一切经济活动都应进行成本收益的比较分析,以合算、赢利为目标展开。恩格斯发现了健全的市场经济活动中诚信与合算、赢利正相关联的事实,这是他把诚信定位为经济规律的最无可辩驳的根据。最后,在恩格斯的理论构架中,作为伦理原则的诚信并没有被抛弃,而是建基于作为经济规律发挥作用的诚信之上,是对作为客观经济规律的诚信的主观反映,并逐渐形成和固定下来。不管是从起源来看,还是从地位和作用来看,作为经济规律的诚信都位居第一,作为伦理原则的诚信是第二位的。

恩格斯是在什么意义上把诚信确认为“现代政治经济学的规律之一”?这一规律是否适用于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分析恩格斯对问题的论证过程,应该认识到,作为经济规律的诚信,并非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所独有,只要有市场经济且发展到一定程度,它就会发挥作用。作用的程度是让不诚信行为遭到市场惩罚或法律制裁,严重者陷入破产的境地;使坚守诚信者得到市场奖赏和相应的法律保护,在竞争中不因诚信而招致失败。这一规律作用的结果必然是:诚信者最经济、最有利,不诚信者不仅不经济,而且要付出沉重的代价。既然作为经济规律的诚信发挥作用的层面是市场经济运行体制,那么,作为一种手段,它既可以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服务,也可以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从这个意义上说,它当然适用于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因此,关注和研究诚信问题,大抓诚信建设,不仅有维护市场经济秩序的实践意义,也有遵循客观经济规律、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意义。

必须看到,我国在健全市场经济秩序方面还有许多艰难复杂的问题亟待处理,不诚信的事实还大量存在。在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下,有关部门已经进行了多项专项整治,但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在今后的工作中,需要注意三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扩展看问题的视野。恩格斯的创新告诉我们,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诚信首先是市场经济行为主体必须遵循的客观经济规律。我们在研究诚信问题时,应注意诚信的经济规律性质,当然也不要忽视诚信的伦理原则性质;既要看到诚信的经济作用,也要顾及诚信的社会作用;在解决不诚信问题时,采取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道德教化手段三者同时并举、各有侧重的方法。

第二,关注和研究诚信规律发挥作用的社会条件。人的行为依赖于特定的社会条件。面对不诚信事实的大量存在,发出道德感慨有助于引起人们的关注,但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是要找出不诚信得以存在的社会条件。具体来说,不诚信得以存在的社会条件有四个方面:一是外在的社会强制性因素如法律不健全或不发挥作用;二是不诚信的交易成本小于诚信的交易成本而又有机可乘;三是追求利润与服务消费者二者可以脱节,从中渔利又可以对消费者不负责任;四是为了满足私欲可以不顾及环境后果、社会后果。这一问题搞清楚了,就为找出诚信发挥作用的社会条件确立了参照标准,有了解决不诚信问题的着眼点,有助于人民大众确立和奉行诚信观念。

第三,进一步健全市场竞争机制。让诚信成为人们自觉遵奉的客观经济规律,最关键的因素是形成健全的市场竞争机制。恩格斯的三个序言都是以竞争的发育程度为标准来判断诚信是否和能否成为现代经济规律的。马克思有自己的表述方式:“最发达的竞争”条件下,人们会“尽可能把事情做好”,诚信是经济行为主体之间自然而然的事情。(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427页)有了健全的竞争机制,不诚信行为必将遭到惩罚和制裁,在竞争中取胜的惟一办法便是在竭诚为消费者服务、对消费者负责的前提下,优化资源配置,进行体制创新,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及时有力地把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概括地说,消除不诚信因素,确立诚信的主导地位,伦理教化是一种手段。但它既不是惟一手段,也不是根本手段,根本手段是健全市场竞争机制。市场竞争机制的健全程度与诚信在经济活动中的主导程度成正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