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关于《管理学》论述题
要考试了,老师出了这么一题:
试结合学习或工作实际,就《管理学》中自己最有收获的主要内容、观点或方法写出心得体会。
500-800字。
本人工作:教师。请高手帮忙
解答:
领导艺术与班主任艺术
“三分教学,七分管理”这大概是每一位有经验的教师所深切感悟的。教学的艺术很大程度上就是管理的艺术,尤其是班主任更离不开管理艺术,而领导艺术中最重要的就是“激励”机制的运用,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自我管理、自我完善、自我发展… “激励”可分为“激”与“励”,“激”是激发动机,“励”是效果,是评价,是落实。“激励”艺术源于“激”而重在“励”,也就是首先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和美好的愿望,并引导他们通过学习去实现这种理想。而“励”就是对学生做出的努力、成绩的一种评价、褒奖,从而达到强化这种效果的目的。
毛泽东一生就具有很高的领导艺术,他曾四次高度评价刘邦,说他是政治家。(在毛泽东的评价中,他认为政治家是最高级的)刘邦在取得天下之后曾在大宴群臣时问部下,他之所以取得天下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有个叫王陵的人就说,您取得天下就靠三个字,那就是“奖”、“赏”、“封”。“奖”就是精神鼓励,激发部下将领的进取心。“赏”就是封赏,物质奖励。而“封”就是敢于授权给部下大将,谁攻取的地盘就让谁为地盘之主。刘邦大加赞许,说我取得天下靠四个字,王陵说出了三个,还有一个就是“用”,敢于用人,善于用人,我带兵不如韩信,用兵不如张良,安天下不如萧何,而三人为我所用,项羽只有一个范增却不能用,焉能不败?可见,刘邦具有很高的领导艺术,再看毛泽东和蒋介石也是鲜明的对比,特别是用人方面。在解放战争中,毛泽东是用人不疑,在战略上共同研究,在具体的作战指挥时,毛泽东从来都是彻底放手,让前线将领全权指挥,从不从中制肘,而出现失败时又主动承担责任。反观蒋介石却疑心重重,将领之间派系林立,互相攻讦,地方长官、军队将领、特派员、督战员互相制肘,蒋介石电令、手令满天飞,甚至亲临一线越俎代庖,作战命令朝令夕改,自相矛盾,使一线指挥员无所适从,岂能不败?(这可从三大战役及渡江战役时双方前后方来往电报中看出) 可见,领导的艺术重在用人的艺术,用人的艺术重在激励,而激励又重在“励”,“励”就是刘邦所谓的“奖、赏、封、用”,“奖”是精神表扬。“赏”是物质鼓励,奖赏要用的及时、适时、具体,并不在于多少,切忌拖拉、无原则的泛泛表扬励。“封”就是放权,“用”就是善于用人。班干部就是老师的左右手,要选择有组织领导能力的学生来承担,班中有些事情要放心大胆的让他们去干,有创造性的去干,班主任要放权,少插手。
根据著名的心理教育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的最高层次的需要就是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而放权让班干部去干,在一定范围内可以让其全权处理一些事情,就使他们有了自我价值可以发挥和实现的美好意愿,自然他们可以愉快的、雄心勃勃的、有创造性的去努力工作。例如:去年的金秋艺术节活动中,我就让文艺委员全权负责文艺节目,有什么需要和困难可以向老师提,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去工作,获不获奖没关系,结果他们热情高涨,没有提任何困难和要求,自己买表演用品并编排了精美的舞蹈节目,表演时更是掌声接连不断,一举获得一等奖 、第一名,在学校各种活动中作为一个保留节目,多次进行表演并录像。对于班级管理同样不可事无巨细、事必亲躬,三国时蜀国的诸葛亮就是典型的例子,虽忠心于蜀国,但却把持大权、不善于用人、事必躬亲、事无巨细,最后心疲力竭,撒手归天,蜀国大厦没了他也立刻轰然倒塌,倘若他知人善用,各负其责,蜀国即使没了他也一样长盛不衰,可见先生一生自负聪明,反而自他手中断送了蜀汉命脉,倘若他地下有知,不知作何感想? 刘邦、毛泽东的领导艺术对我们今天仍有很大的启示、借鉴意义,上到国家,下到机关企业,小到学校的班级在管理上都有着普遍意义。当然,“运用之妙,存于一心”所有的领导干部,包括世界上最小的主任——班主任,都不可不察也!
版权及免责声明
1、欢迎转载本网原创文章,转载敬请注明出处:侨谊留学(www.goesnet.org);
2、本网转载媒体稿件旨在传播更多有益信息,并不代表同意该观点,本网不承担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
3、在本网博客/论坛发表言论者,文责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