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留学知识库

问题: 文言文翻译

请老师帮翻译一下!! ThanKs a lot!

一日,问帝①:“今天下民安乎?”帝曰:“此非尔所宜问也。”后②曰:“陛下天下父,妾辱天下母,子之安否,何可不问?”遇岁旱,辄率宫人蔬食,助祈祷。岁凶,则设麦饭野羹。帝或告以振恤。后曰:“振恤不如蓄积之先备也。”奏事官朝散,会食廷中,后命中官取饮食亲尝之,味弗甘,遂启帝曰:“人主自奉欲薄,养贤宜厚。”帝为饬光禄官③。
帝幸太学还,后问生徒几何,帝曰:“数千。”后曰:“人才众矣。诸生廪食,妻子将何所仰给?”于是立红板仓④,积粮赐其家。太学生家粮自后始。诸将克元都,俘宝玉至。后曰:“无有是而不能守,意者帝王自有宝欤?”帝曰:“联知后谓得贤为宝耳。”后拜谢曰:“诚如陛下言。妾与陛下起贫贱,至今日。恒恐骄纵生于奢侈,危亡起于细微,故愿得贤人共理天下。”又曰:“法屡更必弊,法弊则奸生。民数扰必困,民困则乱生。”帝叹曰:“至言也。”命女史书之册。其规正,类如此。
洪武十五年八月寝疾……疾亟,帝问所欲言。曰:“愿陛下求贤纳谏,慎终如始,子孙皆贤,臣民得所而已。”(《明史•太祖孝慈高皇后传》)

解答:

一日,问帝①:“今天下民安乎?”帝曰:“此非尔所宜问也。”后②曰:“陛下天下父,妾辱天下母,子之安否,何可不问?”遇岁旱,辄率宫人蔬食,助祈祷。岁凶,则设麦饭野羹。帝或告以振恤。后曰:“振恤不如蓄积之先备也。”奏事官朝散,会食廷中,后命中官取饮食亲尝之,味弗甘,遂启帝曰:“人主自奉欲薄,养贤宜厚。”帝为饬光禄官③。
帝幸太学还,后问生徒几何,帝曰:“数千。”后曰:“人才众矣。诸生廪食,妻子将何所仰给?”于是立红板仓④,积粮赐其家。太学生家粮自后始。诸将克元都,俘宝玉至。后曰:“无有是而不能守,意者帝王自有宝欤?”帝曰:“联知后谓得贤为宝耳。”后拜谢曰:“诚如陛下言。妾与陛下起贫贱,至今日。恒恐骄纵生于奢侈,危亡起于细微,故愿得贤人共理天下。”又曰:“法屡更必弊,法弊则奸生。民数扰必困,民困则乱生。”帝叹曰:“至言也。”命女史书之册。其规正,类如此。
洪武十五年八月寝疾……疾亟,帝问所欲言。曰:“愿陛下求贤纳谏,慎终如始,子孙皆贤,臣民得所而已。”(《明史•太祖孝慈高皇后传》)

有一天,皇后问皇帝:“现在天下百姓过得可好?”皇帝说:“这不是你应该问的问题!”皇后说:“皇上乃天下臣民的父亲,臣妾我(不才)是他们的母亲,孩子(实则‘百姓’)过得是否好(作为父母的)怎么不能问呢?”遇到大旱之年,皇后亲自率领宫中女眷种植蔬菜(来吃),还帮助皇帝向上天进行祈祷。遇到不好之年,则只吃粗茶淡饭和野菜。皇帝说要(对民众)进行赈灾,皇后说:“赈灾不如事先做好储蓄的准备。”(有一天)在散朝之后,上朝禀告国家大事的官员在宫中吃饭,皇后命人将官员吃的饭菜拿一些来亲自尝试,觉得味道不是很好。皇后便对皇帝说:“做皇帝的,自己的俸禄可以尽量少些,但是对待贤良的臣子则应该非常丰厚。”皇帝为此还责怪专门掌管宫中饮食的光禄寺官员。
皇帝又一次从太学视察归来,皇后问太学里有学生门徒共多少人,皇帝说“几千人”。皇后说:“人才很多啊。这些人的吃饭不是问题,但是他们的妻子儿女靠什么来养活呢?”于是,(皇帝)专门设立红板仓,囤积粮食来赏赐给他们的家人。太学生们家人的粮食问题就是从皇后这里得到解决的。朝廷的几位将军攻克元朝都城,掠夺了许多精美的宝玉归来。皇后对皇帝说:“元朝有这些东西却照样守不住,还会有人认为(他们的)皇帝有奇珍异宝吗?”皇帝说:“朕知道皇后(的意思)是说得到贤才才是真正的至宝啊。”皇后跪拜谢谢皇帝,说:“的确像皇上说的这样,臣妾与皇上发起于贫贱之时,一直到今天,我还时时担心皇上在奢侈的生活中养成骄傲放纵的习惯。(要知道)国家的危害存亡往往起因于很小的事情。因此我希望皇上能够得到贤良之人的辅佐,共同治理天下。”皇后还说“法律经常更改就势必产生弊端,而法律出现弊端就会出现艰险小人。民众受到(这些艰险小人的)惊扰就会越来越贫困,而民众贫困的话就一定会出乱子。”皇帝感叹的说“这真是至理名言啊!”,便命令宫中的女史官将皇后说的话记下来。其他另外一些如此之规定也是在这样的情形下出现的。
洪武十五年八月,皇后在夜间得病……病情严重,皇帝问皇后还有什么想说的。皇后说:“惟愿皇上能够找到辅佐自己的贤臣,能够采纳臣民的意见和建议,自始至终都保持谨慎的态度,(这样的话),子孙都会贤良,而天下臣民也能够安居乐业,个得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