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诗』无题 李商隐
昨夜星辰昨夜风,这首诗...大家能帮我介绍一下这诗的背景、意思、意境、技巧和情感吗?这里面还有什么特别值得推敲的字句吗?谢谢大家了!
解答:
李商隐·无题
【原诗】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译文】
昨夜,天上闪烁着星辰,地上阵阵微风;在画楼之西,桂堂之东,咱们二人会面。
我恨身上没有彩凤一样的双翼,能随时飞到你身边,幸好,你我的心(就神异的犀牛的两只角一样,中间有一条线连着)每时每刻都是相通的。
还记得最初相识,是喝着温热了的美酒,做藏钩游戏,我隔座把玉钩传递给你来藏。后来,还几人分成组,在红色的灯影里猜迷。
可叹的是,这时早晨的更鼓响了,我不得不进宫去应付差事,唉,已经晚了,只好快马加鞭地往秘书部跑,就像风吹着断了根的飞蓬一样。
【鉴赏】这是一首有作者自己直接出场的无题诗,抒写对昨夜一度春风、旋成间隔的意中人深切的怀想。原题二首,另一首是七绝,其中有“岂知一夜秦楼客,偷看吴王苑内花”的诗句,看来诗人所怀想的对象可能是一位贵家女子。
开头两句由今宵情景引发昨夜的追忆。这是一个美好的春夜:星光闪烁,和风习习,空气中充溢着令人沉醉的温馨气息,一切都似乎和昨夜相仿佛。但昨夜在“画楼西畔桂堂东”和所爱者相见的那一幕却已经成为亲切而难以追寻的记忆。诗人没有去具体叙写昨夜的情事,只是借助于星辰好风的点染,画楼桂堂的映衬,烘托出一种温馨旖旎、富于暗示性的环境气氛,读者自可意会。“昨夜”复迭,句中自对,以及上下两句一气蝉联的句式,构成了一种圆转流美、富于唱叹之致的格调,使得对昨夜的追忆抒情气氛更加浓郁了。
三、四两句由追忆昨夜回到现境,抒写今夕的相隔和由此引起的复杂微妙心理。两句说,自己身上尽管没有彩凤那样的双翅,得以飞越阻隔,与对方相会,但彼此的心,却象灵异的犀角一样,自有一线相通。彩凤比翼双飞,常用作美满爱情的象征。这里用“身无彩凤双飞翼”来暗示爱情的阻隔,可以说是常语翻新。而用“心有灵犀一点通”来比喻相爱的双方心灵的契合与感应,则完全是诗人的独创和巧思。犀牛角在古代被视为灵异之物,特别是它中央有一道贯通上下的白线(实为角质),更增添了神异色彩。诗人正是从这一点展开想象,赋于它以相爱的心灵奇异感应的性质,从而创造出这样一个略貌取神、极新奇而贴切的比喻。这种联想,带有更多的象征色彩。两句“身无”与“心有”相互映照。相爱的双方不能会合,本是深刻的痛苦;但身不能接触而心则相通,却是莫大的慰藉。诗人所要表现的,并不是单纯的爱情间隔的苦闷或心灵契合的欣喜,而是间隔中的契合,苦闷中的欣喜,寂莫中的慰安。
五、六两句乍读似乎是描绘诗人所经历的实境,实际上是困身受阻隔面激发的对意中人今夕处境的想象。送钩、射覆,都是酒宴上的游戏(前者是传钩于某人手中藏着让对方猜,后者是藏物于巾盂之下让人猜,猜不中者罚酒);分曹,是分组的意思。在诗人的想象中,对方此刻想必就在画楼桂堂之上参与热闹的宴会。宴席之上,灯红酒绿,觥筹交错,笑语喧哗,隔座送钩,分曹射覆,气氛该是何等热烈!越是阻隔,渴望会合的情感越热切,对于相隔的意中人处境的想象便越加鲜明。“春酒暖”、“蜡灯红”,不只是传神地表现了宴会上融怡醉人的气氛,而且倾注了诗人强烈的向往倾慕之情和“身无彩凤双飞翼”的感慨。诗人此刻处境的凄清寂寞自见于言外。这就自然引出末联的嗟叹来。
“如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在终宵的追怀念中,不知不觉,晨鼓已经敲响,上班应差的时间要到了。可叹的是自己正象飘转不定的蓬草,又不得不匆匆走马兰台(秘书省的别称,当时诗人正在秘书省任职),开始寂寞无聊的校书生涯。这个结尾,将爱情间隔的怅惘与身世飘蓬的慨叹融合起来,不但扩大了诗的内涵,而且深化了诗的意蕴,使得这首采用“赋”法的无题诗,也像他的一些有比兴寓托的无题诗一样,含有某种自伤身世的意味。
李商隐的无题往往着重抒写主人公的心理活动,事件与场景的描叙常常打破一定的时空次序,随着心理活动的流程交错展现。这首诗在这方面表现得相当典型。起联明写昨夜,实际上暗含由今宵到昨夜的情景联想与处境的想象,末联则再回到自身。这样大幅度的跳跃,加上实境虚写(如次句),虚境实写(如颈联)等手法的运用,就使得这首采用赋法的无题诗也显得断续无端,变幻迷离,使读者感到困惑了。其实,把它看成古代诗歌中的“意识流”作品,许多困惑和歧解原是不难解决的。
参考文献:1983年上海辞书出版社《唐诗鉴赏辞典》1159-1160页
版权及免责声明
1、欢迎转载本网原创文章,转载敬请注明出处:侨谊留学(www.goesnet.org);
2、本网转载媒体稿件旨在传播更多有益信息,并不代表同意该观点,本网不承担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
3、在本网博客/论坛发表言论者,文责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