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留学知识库

问题: 为什么俄罗斯会有很多犹太人?

如题。
这些犹太人好像后来很多移民到了以色列,是这样吗?

解答:

俄罗斯的犹太民族属于外来民族。公元初罗马帝国占领了巴勒斯坦后,犹太人被迫四处流散。经过漫长的历史时期,其中一部分就流散到了今天的俄罗斯,并一度达到相当的数量。在最近不到10年间,俄罗斯犹太人的数量明显下降。根据俄罗斯国家统计委员会的资料,1989年俄罗斯犹太人总数为55.1万,是1979年的78.6%,到1994年初下降到39.4万人。考虑到此后离境的人数,俄罗斯有关专家认为,到1995年底犹太人总数降至36万多人,还有人认为,截止1996年1月,犹太人总数为34万多人。俄罗斯犹太人老龄化现象也比较严重,其平均年龄为52.8岁,而俄罗斯其他民族的平均年龄不超过40岁(摩尔多瓦族除外,其平均年龄为44.8岁)P.雷夫金娜:《当今俄罗斯的犹太人》,载〔俄〕《社会科学与当代》, 1996年第5期。。可见,犹太族是俄罗斯最“老”的民族。基于对俄罗斯犹太民族的人口数量和年龄构成的分析,一些人口学家认为,俄罗斯的犹太人正走向消亡的边缘同上。。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两方面的因素,即同化和移民。
从80年代末起,俄罗斯的犹太人就处于移民的活跃状态中。如果说1986年从苏联离境的犹太人仅有914人,那么,到1990年则达到20.13万人,1991年为18.6万人。1992年,犹太人的移民高峰才逐渐平息下去,移民逐渐减少。

【内容提要】 在最近10年中,俄罗斯的犹太人数量明显下降,究其原因主要有两个因素,即同化和移民。同化是长期历史过程的结果,尽管犹太人同化程度很深,但在1989~1991年仍形成了移民高峰,此后移民数量不断减少。同化和移民的继续是否会导致俄罗斯犹太人的消亡,对此还需做进一步的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 俄罗斯 犹太人 同化 移民

【作者简介】 张玉霞,1965年生,西北师范大学历史系讲师。(兰州 730070

俄罗斯的犹太民族属于外来民族。公元初罗马帝国占领了巴勒斯坦后,犹太人被迫四处流散。经过漫长的历史时期,其中一部分就流散到了今天的俄罗斯,并一度达到相当的数量。在最近不到10年间,俄罗斯犹太人的数量明显下降。根据俄罗斯国家统计委员会的资料,1989年俄罗斯犹太人总数为55.1万,是1979年的78.6%,到1994年初下降到39.4万人。考虑到此后离境的人数,俄罗斯有关专家认为,到1995年底犹太人总数降至36万多人,还有人认为,截止1996年1月,犹太人总数为34万多人。俄罗斯犹太人老龄化现象也比较严重,其平均年龄为52.8岁,而俄罗斯其他民族的平均年龄不超过40岁(摩尔多瓦族除外,其平均年龄为44.8岁)P.雷夫金娜:《当今俄罗斯的犹太人》,载〔俄〕《社会科学与当代》, 1996年第5期。。可见,犹太族是俄罗斯最“老”的民族。基于对俄罗斯犹太民族的人口数量和年龄构成的分析,一些人口学家认为,俄罗斯的犹太人正走向消亡的边缘同上。。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原因是多方面的,笔者认为主要有两方面的因素,即同化和移民。

一、犹太人的同化--前因与后果

一个民族之所以区别于其他民族而存在,其中一个原因是在于它有自己独特的语言文字、宗教信仰、社会习俗、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而犹太人的这些民族特征在俄罗斯犹太人身上已经体现得不明显了。

俄罗斯犹太人的民族自我意识比较淡薄,这主要表现在文化方面。俄罗斯大多数犹太人已很少参与犹太文化。在俄罗斯,大多数犹太人认为俄语是自己的母语,只有极少数熟练地掌握了犹太语,绝大多数人掌握得“不好”或“完全不懂”。在1992年召开的俄罗斯犹太人组织和团体联合会成立大会上,参加会议的积极分子只有2%~3%的人能很好地掌握现代希伯莱语。因此,俄罗斯犹太人很少阅读犹太杂志和收听以色列广播。根据一项调查表明,在俄罗斯,定期阅读犹太杂志和收听以色列广播的犹太人各占6%和3%;偶尔--各占30%和18%;从未--各占64%和79%。大多数犹太人像俄罗斯人一样阅读各种俄文报刊杂志,收听俄语广播,以俄语作为交流语言。

俄罗斯犹太人中信仰宗教的也不多,只占16%,在信教的人中信仰东正教的人比信仰犹太教的人多。定期去犹太教会堂的人就更少了,只有1%,其余的人从未参加或极少参加宗教活动。在俄罗斯庆祝犹太教节日的人不超过1/3,而庆祝政治节日的人则达到了2/3左右。

与宗教认同感密切相关,俄罗斯犹太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对于犹太人与其他民族的人通婚,一项调查表明,40%的人认为犹太人最好同本民族的人结婚,59%的人认为同本民族的人结婚和同其他民族的人结婚都一样,1%的人认为犹太人最好同其他民族的人结婚。对于自己的子女、兄弟姐妹如果没有同犹太人结婚而同其他民族的人结婚,56%的犹太人表示不反对,26%的犹太人表示漠不关心,只有18%的犹太人表示反对。这些数字说明,在俄罗斯,犹太人的婚姻观念已发生了变化,不再将婚姻局限于本民族范围之内,他们在结婚时或子女结婚时没有苛刻的民族限制。在教育孩子方面,在俄罗斯只有9%的犹太家庭以犹太传统教育自己的子女,尽管有些父母也接受了犹太传统教育,但他们并不以这种方式教育自己的子女,特别是在犹太人与非犹太人通婚的家庭中更是如此。这样,接受犹太传统教育的人一代比一代少,犹太观念越来越淡薄。

因此,在俄罗斯只有极少一部分犹太人仍在坚持和参与犹太文化,大多数人感到俄罗斯文化离他们更近一些,他们较多地参与了俄罗斯文化,实际上失去了犹太民族的特征,被同化了,即俄罗斯化了。尽管根据他们的姓氏、民族的自我评定是犹太人,但他们的文化类型,毫无疑问是俄罗斯人。他们同俄罗斯人交往,使用俄语,以俄罗斯文化传统教育自己的孩子等等,日常生活实际上同俄罗斯人没有什么区别。这是犹太人在各个方面掌握俄罗斯文化和俄罗斯文化固有的行为规范长期积累的结果,即犹太人长期被同化的结果。

那么,出现这个结果的原因是什么呢?既然同化是长期过程的结果,因此,有必要从历史上来考察它的原因。

从社会领域来说,促使犹太人疏远本民族文化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方面。

(一)政府对犹太人的限制政策,即“国家反犹太人主义”

在前苏联,反犹、排犹政策可以说由来已久,根深蒂固,具有一定的历史继承性和连续性。十月革命前,沙皇政府推行的是大俄罗斯主义政策,不允许其他民族独立存在,通过推广所谓义务国语(俄语)和强迫改变宗教信仰等方式,对其他民族强制实行俄罗斯化,企图使他们融于俄罗斯民族之中。在这种政策下,犹太人受到的歧视和迫害尤为严重。如亚历山大三世时期,禁止犹太人在政府机关里任职,把许多犹太人赶出莫斯科,规定犹太人除了规定的“住区”外,不得拥有土地,不得在农村定居. 1881年沙皇被刺,犹太人被指控参与了阴谋,于是,在俄国掀起了屠杀犹太人的狂潮。沙皇政府还禁止犹太人穿本民族服装和遵守本民族风俗习惯,强迫犹太人改信基督教,不服从者处死等等。在沙皇政府这样反犹、排犹的高压政策下,犹太人的民族性遭到严重摧残。

针对沙皇政府所推行的民族歧视性政策,列宁早在十月革命前就一再倡导民族平等的原则,提出给少数民族以平等的权利。他曾提出,无产阶级革命胜利后,必须废除对犹太人权利的一切限制的法律,要保障犹太人同其他民族平等的权利。在十月革命胜利后的一段时间内,列宁所倡导的民族政策得到贯彻实施,因此,犹太人一度获得了比较宽松的政治环境。但从20年代中后期开始,又出现了反犹主义苗头,犹太人被从领导岗位上撤换下来,所有犹太宗教学校被关闭,宗教书籍被禁止出版,共产党犹太支部被解散。反犹主义在40年代后期的反“世界主义者”的斗争中进入高潮。在这次运动中,苏联文艺领域中的犹太知识分子,被指责为“世界主义者”,说他们是没有国土的人,背弃和仇视俄罗斯传统。许多犹太人为此遭到逮捕,一些犹太人办的刊物和出版社被封闭,犹太剧院和其他一些机构被捣毁。这次运动不仅针对犹太文化知识分子,而且对犹太人进行了全面的清理,禁止犹太人在国家机关工作,限制高等学校招收犹太人学生,许多科研机构和企业也采取限制犹太人的措施。这一运动一直持续到1953年3月斯大林逝世,这一段时间被苏联犹太人称为“黑色年代”. 1952年又制造了轰动一时的“医生间谍案”,苏联当局宣布克里姆林宫的9名医生中有6名据了解是犹太人,企图暗害苏联领导人,宣称“这个恐怖集团的大多数成员和美国中央情报局建立的国际犹太资产阶级组织美国犹太人联合分配委员会有联系……" 随后,成千上万名犹太专家遭到清洗,犹太人撰写的书籍禁止发行,甚至连犹太医学专家研制的药品也禁止使用。虽然不久后此案被平反,但它给犹太人带来的心理创伤是难以愈合的。60年代初,赫鲁晓夫认为苏联的民族关系问题已经解决,苏联各民族已进入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已经形成了具有共同特征的各民族的“新的历史性共同体--苏联人民”。这一理论否认了民族的多样性,人为地加快民族接近和融合,成为80年代中期以前苏联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出发点。在这种理论指导下,苏联的政策是限制犹太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民族性,鼓励异族通婚,强制推广俄语并规定俄语是各个民族之间交往的共同语言,实际上是企图使小民族融于大民族(俄罗斯族)之中,是一种强制同化政策。戈尔巴乔夫上台后虽锐意改革,但忽视了民族问题,后期虽提出了一些解决民族问题的政策,但为时已晚,不久,苏联即解体。在国家政权的长期作用下,犹太人的民族特征越来越少,这是同化的重要因素。

(二)苏联社会的封闭导致本国犹太人与外部犹太世界处于隔离状态

在十月革命后,犹太人起初获准同外部世界保持接触,甚至建立犹太复国主义团体,但此后不久即被禁止。80年代以前苏联社会长期处于封闭、半封闭状态,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长期对峙,在这种国际背景下,苏联政府相应地加强了对国内居民的控制,限制国内居民和组织同敌对国家有联系,包括美国在中东的亲密伙伴以色列。因此,俄罗斯犹太人同以色列和其他国家的犹太人建立经常性的联系是不可能的,所以也就不可能通过这种联系和交往来保持犹太特征,发展犹太意识。他们只能局限于自己所生活的社会环境中,即俄罗斯文化环境中。

(三)苏联反对以色列的政策和开展同“国际犹太复国主义”斗争的运动

二战后初期,苏联为打击英国在中东的势力和同情犹太人在二战期间的悲惨遭遇,支持犹太复国主义,赞成巴以分治方案。后来,苏联的中东政策逐渐发生转变,为向中东渗透,拉拢阿拉伯国家同美国对抗,转而谴责犹太复国主义是“侵略”,并一度断绝了与以色列的外交关系。苏联新闻媒介对以色列也进行了激烈的攻击,70~80年代开展了同“国际犹太复国主义”斗争的运动,加强对国内犹太人的限制和控制,不允许本国犹太人迁往以色列。

(四)绝大多数犹太人分散居住,生活在其他民族特别是在俄罗斯人中

在沙皇统治时期,犹太人数量虽多,但没有统一集中的居住区,沙皇政府虽也曾在一些地区设立了帕累,即犹太人居住区,但犹太人仍是分散居住在俄国各地。十月革命胜利后,在1928年,苏联政府也曾经决定在远东的比罗比詹开辟一个专门地区供犹太人居住,但经过几十年的时间,在那里仍然只有2.5万犹太人,仅占全部人口的一小部分,许多人到了那里以后又返回了原住地。所以,直到现在犹太人仍是分散居住的,而且绝大多数生活在城镇中,散居于俄罗斯人中间,受教育程度也很高。这种情况使得犹太人在生活、工作中自觉或不自觉地融入了俄罗斯人中,不像其他一些民族有本民族的聚居区,在这种聚居区的环境中,有利于保持民族特征。

(五)苏联政府的宗教政策使犹太教受到沉重打击

宗教是维系民族特征、构筑民族性格、强化民族凝聚力、影响民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的复杂的文化系统。从十月革命胜利到80年代中后期,苏联政府基本上采取的是反宗教政策,通过各种形式开展群众性的反宗教运动,企图根除宗教信仰。在这种政策下,1979~1981年全国信教的人数只占10%~20%。犹太教也受到沉重打击,犹太教会被关闭,宗教活动被禁止,神职人员被强迫还俗接受思想改造。正是由于苏联社会的无神论特点,使得犹太人抵抗民族同化的这个精神武器受到极大削弱。

除了以上几方面的社会因素外,同化还与犹太人个体的社会行为相联系,这主要指的是大范围犹太人与非犹太人通婚所产生的强烈影响。在60年代的苏联,一半婚姻是异族通婚,80年代,这种现象超过了80%。在犹太人与非犹太人通婚的家庭中,很少用犹太道德规范教育自己的子女,因此,其子女的犹太意识更加淡薄。由于国内政治环境和国家反犹主义政策,使犹太人产生了掩盖自己是犹太人,使自己融于俄罗斯人中的普遍愿望。因此,绝大多数出生在犹太人与非犹太人通婚的家庭里的孩子,在有关证件上登记的不是犹太族,而是其他民族,如俄罗斯族、乌克兰族等。可见,异族通婚造成了犹太意识的普遍下降和犹太人口的大量流失。

犹太人疏远本民族文化和传统,是在犹太人积极参与“苏联建设”的背景下出现的。这种参与也要求犹太人与俄罗斯人视为同一,同他们融为一体。一个犹太人离本民族的传统越远,他对新的环境越容易适应,也就越容易解决自己个人的问题,如在工作中取得成绩,加入新的社会组织,“向上”提升等。一些犹太共产党员也赞同犹太人融入俄罗斯民族中,其自身也在积极地促进这一融合。所有这些都不可避免地导致民族特征的丧失。

尽管俄罗斯的犹太人也像世界上任何其他的民族一样,有自己的历史,保持着历史上形成的精神特征,在起源上同其他国家的犹太人相联系,但在上述条件下,实际上俄罗斯化了,特别是在卫国战争后成为普遍的现象。因此,有人认为,当今俄罗斯的犹太人没有形成为一个具有明显被表达出来的民族文化的少数民族,相反,他们如此强烈地同俄罗斯文化融合,以至于从本质上说,已成为俄罗斯人。尽管这种同化是在矛盾中进行的,即一方面要适应周围的生存环境,另一方面又要保持自身的民族传统之间的矛盾。但前者是现实的,因此,同化是无法抗拒的,是在潜移默化中进行的。

既然俄罗斯犹太人如此强烈地被俄罗斯文化所同化,那么,又如何解释犹太人的不断移民呢?

二、犹太人的移民

众所周知,从80年代末起,俄罗斯的犹太人就处于移民的活跃状态中。如果说1986年从苏联离境的犹太人仅有914人,那么,到1990年则达到20.13万人,1991年为18.6万人。1992年,犹太人的移民高峰才逐渐平息下去,移民逐渐减少。

如果对获得去以色列的出境签证的人数进行比较,可以看出,在1989~1991年高峰过后,出境人数一直在减少。如果将1980~1994年离开俄罗斯去以色列的人数分成四个阶段(1980~1984年,1985~1988年,1989~1991年,1992~1994年)进行比较,情况则更清楚,移民的“断面”呈三角形,即1980~1991年出境人数逐年增加,而1991年以后则不断下降。据统计,1989~1991年获得前往以色列签证的平均每年有46574人,而1992~1994年平均每年只有19880人。1994年在莫斯科获得签证的人有1763人,到1995年则下降为1377人。况且,一些人到以色列后,情况并非想象的那么如意,因此,还出现了“回流”现象,1994年从以色列回到莫斯科的有67人,1995年有64人,尽管数量极小,但它的存在却是一个事实。

1989~1991年之所以出现移民高峰,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考虑:1.在苏联时代起作用的“推出”力量保存下来,即“国家反犹太主义”。这种政策对犹太人的种种限制和歧视,使他们感到在这个国家难以立足。2.出境自由的限制被取消。过去想要移民是很困难的,甚至是不可能的,政府取消出境限制,使得移民就像一股被憋了很久的洪水,终于被打开了闸门,从而形成移民高峰。3.苏联犹太人与以色列有民族、血缘、宗教等方面的密切联系,他们渴望回到自己历史上的“祖国”,认为在那里他们才是主人,安全才能得到保证,而以色列也愿意接收从世界各地包括从苏联来的犹太移民。4.对国内局势的担忧,对国家前途缺乏信心。出现移民高峰的几年,正是苏联民族分立主义不断涌现,民族冲突不断发生,国家正处于解体的前夕。这种情况不能不使一部分人感到前途缈茫,从而加入出走的行列。5.此外还有其他一些因素,如关心自己孩子的前途,向往更高的生活水平,希望同国外的家人团聚,并得到世界犹太人组织的帮助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