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留学知识库

问题: 举类迩而见义远是什么意思

解答:

就是一针见血的意思!

司马迁在《史记》中赞扬:“屈原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是楚国成为“七雄之一”。他的诗词“其文约,其词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但司马先生在《屈原贾生列传》中,却疏漏了屈原被流放到湘西,与这块神奇的热土所发生的千丝万缕的生死情结。

  屈原(公元前约340—前278年)是在顷襄王四年(公元前295年)年初,被下令放逐江南即经湘西溆浦一带。这是楚国的黔中地后世多谓是巴人的栖息地区。从郢都到黔中,有1000多里路远,屈原在当年仲春动身,乘船沿长江进洞庭湖,从沅水的入湖口溯流而上,经过多日航行,才到达溆浦定居下来。这儿,山高坡陡,林木深密。尤其是当地的官民,对屈原的经历和遭遇一时尚不理解,因而态度很冷漠。屈原从一个没有知音的地方,流放到另一个没有知音的地方,备感孤愤。但沿途见闻,却又使他激动难安。于是,他以当地的民歌《涉江》为题,来叙述、抒发自己被流放的行程和思想活动。

  接着,屈原在当地民情民俗的影响下,潜心反思,整理了关于天体形成、天象变化、天地关系、天人关系以及天命天道等方面的一百七十多个问题,以《天问》为题,用诗歌形式来表达自己关于对天的提问,而以吴王僚和公子光兄弟相残的史实为《天问》作结,表明了屈原特别关注和深切忧虑楚国及其黔中地的现实。

  屈原独居深山,经常信步走寨串户,访邻问友,渐渐地同汉地群众的语言相通,感情融洽。有一天,一位垂钓渔父见屈原愁眉不展,便劝导就:“三闾大夫啊!你学问广博,不像我孤陋寡闻。我听说圣人处世,固然应该执着,可是也应该通达些。你纵然有大忠之心,有绝高之才,如果不被承认,那也说明他们不配享有你的忠诚和才智。这是他们的耻辱!你又何必想不开呢?”渔父还说:“享有统治权的国君不去改变现实,你即使是圣人贤人又能做出什么扭转乾坤的大事来?你可以坚持自己的操守,不与人同流合污,你要别人一定承认你,那就太难了。”渔夫见屈原一言不发,只是摇头叹息,他用木桨扣着木船的舷边,打着拍子,劝屈原同他合唱《沧浪歌》,歌声随着沅水流去……于是,屈原灵感潮涌,创作了《渔父》。

  屈原在溆浦一带虽然得到了当地群众的同情和理解,但仍然没有得到顷襄王召他回都的信息,他依然沉侵在无边的痛苦和悲愤之中。他感叹说:“世情如此污浊,竟然容不下一个志趣高洁的人,这难道合乎天理吗?”他想起《管子》说的“止怒莫若诗,去忧莫若乐了”。为了排解愁闷,屈原干脆举起笔来直抒胸襟,挥就了《悲回风》。

  顷襄王十二年(公元287年),已是屈原流放到湘西第九个年头。但是,屈原还没有看到任何迹象可以表明自己有踏上归途的希望,却不断得到秦国步步紧逼,国家危亡的不幸消息。于是,屈原作了《哀郢》来抒发自己对故国郢都的深深思念以及长期不能返郢的悲哀。

  屈原在湘西又过了三四年,在顷襄王十七八年(公元前282-公元前281年)之间,向郢都方向回归。这时,他已是70岁高龄的人了。当他们行至汩罗江时,听说秦国派司马错率兵攻楚,楚国形式危急,他思前想后,按捺不住自己内心的愤怒,从而写了《惜往日》,来谴责误国之君和卖国之臣,悲痛地长叹:“宁溘死而流亡兮,恐祸殃之有再!不毕辞而赴渊兮,惜壅君之不识!”

  顷襄王二十年(公元前278年)夏历四月,屈原听说秦将白起已率兵攻克了郢都。他奋笔急驰,草就了《怀沙》:“舒忧娱哀兮,限之以大故……知死水可让,愿勿爱兮。明告君子,吾将以为类兮!”决心以死明志。在这一年的农历五月初五,他便沉入了汩罗江。